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电信网间互联法律责任研究/王春晖

时间:2024-05-12 00:10:2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9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电信网间互联法律责任研究

王 春 晖

内容提要:公众电信传输网络或服务商之间的联接,目的是为了允许一个电信业务的提供商的用户能够通过另一个提供商所提供的接入服务与另一个提供商的用户进行通信联系。电信网之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以及诚实信用的原则实现互联。本文重点就电信网间互联的必要性和法律责任进行了研究,着重对违反网间互联的法律责任进行确定,并对违反网间互联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的惩处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电信网 互联互通 法律性质、法律责任

破除垄断,鼓励竞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电信监管的主要原则。电信业的竞争与其他行业的竞争有所不同,其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和规模经济的特征。这就决定了电信业只能是一个比较竞争而不是完全竞争的行业,是一个必须在政府监管下有序的竞争的行业。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电信业在引入竞争后,大都是通过政府监管而实现的。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目标,这不得不使中国电信业的经营者认真地思考,中国电信服务市场的发展是否是理性的?也不得不使中国电信的管理层认真地思考,中国电信监管的难点究竟何在?目前,中国电信市场已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卫通等为主的5+1的竞争格局。电信网间互联管制就是伴随着电信业引人竞争而出现的新课题,它涉及政策、经济及技术方方面面的问题,是电信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必须承认,中国电信业是由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因此,中国电信业的竞争必须从有利于维护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必须从有利于国家电信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出发。在中国电信业引入竞争的初期,互联互通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使新进入者能够与在位电信运营企业进行竞争的问题。随着电信改革的不断深入,互联互通中通而不畅的问题日益突出,使我国的互联互通陷入了一个艰难的困境。网间结算政策不合理、政府管制不力、大运营商有意阻挠的原因等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根据电信改革的发展,结合电信业的特点来调整互联互通管制政策。一个时期以来,一些电信运营商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取不正当手段,人为设置障碍,干扰、阻碍网间互联互通,有些地方甚至发生砍断正在使用中的通信电缆的恶性事件,严重的影响了电信网的安全畅通,损害了广大电信用户的权益。为此,200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中组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下称“国办75号文”),“国办75号文”指出:政府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擅自破坏通信设施、中断或租碍电信网间通信以及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及有关个人,依法从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目前,电信网间互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通而不畅”。特别是IP长途电话网长期处在通而不畅的状态,网间接通率远远低于双方在互联协议中约定的标准,有的地方的接通率仅为3%,如此严惩低劣的通信质量,不但损害了通信企业的信誉,特别是损害了广大的电信用户的通信权益。为此,一些电信经营者不断地向通信主管部门申告,用户也依法向电信监管部门投诉,但是问题就是得不到满意解决。各电信运营商及广大的电信用户呼唤《电信法》尽快出台,对互联互通作出更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人为制造电信网间通信中断和网间通而不畅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以确保网络的畅通,切实维护电信经营者和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
本文拟就电信网间互联的必要性和有关法律责任进行研究,目的是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电信管理层和电信经营者的重视,并在电信立法中能予以参考。
一、电信网间互联的必要性
电信服务的基础是传输,传输的载体是网络。如果没有一个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国家的经济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广大人民的交往与联系就难以实现。我国电信业在引入竞争机制后,电信市场由独家经营者垄断的局面已经打破,一个多元化竞争的电信市场结构已初步形成。然而,由于主导的电信运营商占据了本地电话业务中的绝大部分市场的份额,而且它拥有本地电话中的重要基础电信设施,互联互通的主动权掌握在其手中,这样对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电信业务市场及电信网间互联就构成了实质性的影响。① 新的电信运营商要想参与电信市场的竞争,必须利用主导的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和其用户资源,只有这样新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才能生存和发展,真正的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才能形成。
互联,是指建立电信网间有效通信连接,以使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能够与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相互通信或者能够使用另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业务。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互联,是指网络服务提供商为联接设备、网络与服务所作的商务与技术安排,目的是为了使得用户能访问其他网络提供商的用户、服务及网络。WTO将电信网间互联定义为:互联互通,是指公众电信传输网络或服务商之间的联接,目的是为了允许一个提供商的用户能够通过另一个提供商所提供的接入服务与另一个提供商的用户进行通信联系。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互联互通有两个基本属性,即:强调电信网络之间直接的物理联接,以及确定互联互通的最终效果,是实现用户跨网络的沟通或跨网络的享受服务。我国电信的网间互联制度主要包括:公用电信网间的互联、公用与专用电信网间的互联、IP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间的互联、电信网间互联费用与结算制度、互联网骨干网互联结算制度以及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解决制度。
应该指出,电信网间互联是国家为了建立电信网之间的有效通信联接,依法促使提供电信服务的经营者将他们的设备、网络、业务连接起来,使某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与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进行通信或使用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电信业务。《电信条例》专门规定了网间互联的法律制度。《条例》明确规定: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运营单位提出的互联要求。②这一规定是强制性的,不管互联一方愿不愿意,电信网间一定要实现互联。GATS“电信服务附件”也规定,每一成员方应确保按合理和非歧视原则和条件,给予其他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接入和使用公众电信传输网及其他服务。因此,无论是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还是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一定要明白:互联互通的法律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两个或者若干个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平等的通信市场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是国家凭借公权力对互联互通进行干预的法律关系。国家要求电信网之间应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尽管《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办法》要求,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按照《合同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签订互联协议。然而,合同法中的自愿原则在互联协议中是具有限制性的。互联互通是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法定义务,应不折不扣地履行,除非出现法定事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运营单位提出的互联要求。为此,《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义务、互联点的设置及互联费用的分摊与结算、互联协议与工程建设、互联时限与互联监管、互联后的网络管理等作出了强制性的规定。在具体执行中,作为通信行政相对方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必须做到:
(一)遵守网间互联的法律制度。电信法律、法规对电信网间互联的调整所形成的网间互通法律制度,通信管理相对方必须遵守。否则,管理相对方将受到通信行政主管机关的处罚;
(二)服从通信行政命令。通信行政主管机关的有关互联互通的管理意志通过各种行政命令表现出来,各电信经营者均必须服从。即使有些行政命令不当,在通过法律程序改变或撤销之前,任何通信相对方都不得拒不执行;
(三)协助互联互通的行政管制。协助互联互通的行政管制是通信相对方的权利,也是通信相对方的义务。因为通信行政主体从事国家通信行政活动事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通信行政相对方必须予以配合,这是法律赋予通信行政相对方的法定义务。
二、电信网间互联中的法律责任
电信网间互联中的法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国家互联互通的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通信管理相对人如果不执行有关互联互通的法律义务,或者作出了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就具备了违法行为的构成条件,必须承担这种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如果这种违法行为已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状态,有关责任人将承担刑事责任。国家对人为制造网间互联障碍的当事方必须依法给予严惩,否则不足以震慑破坏网间互联的责任人。按照违法性质和程度的不同,互联互通中的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关于网间互联中的行政责任
网间互联中的行政责任,是指实施了网间互联法律、法规或规章所禁止的行为而引起的行政上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根据现行的有关网间互联的法规和规章,互联互通中的行政责任主要有:罚款、责令改正、责令停业整顿。
《电信条例》第七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例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信息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1)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出的互联互通要求;
(2) 拒不执行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法作出的互联互通决定的;
(3)向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网间互联的服务质量低于本网及其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的。
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互联互通中行政相对方的行政责任的法律后果,只有行为罚和财产罚,没有设置人身罚和申诫罚。而且,财产罚中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太轻,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不够;行为罚中的“责令停业整顿”,即:通信行政主管机关责令违反网间互联的当事方停止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处罚,实质上是一种虚设,实践中不可能实施。笔者建议在《电信法》立法中应增加对违反网间互联的当事方财产罚的数额;在行为罚方面应以限制违反网间互联的当事方的业务或停止其新业务经营的处罚为主;应建立互联互通公示制度,对于故意制造网间互联中的通而不畅的电信经营者、主要负责人和主要责任人在媒体上公开通报。当然《电信法》在人身罚方面也必须有所作为。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信息产业部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若干规定》对擅自中断或限制网间通信、影响网间通信质量、擅自启用码号资源、拖延开放网间业务和拖延开通新业务号码、违反网间互联结算规定等行为作出了严厉的禁止性规定,特别是对违反上述禁止性规定的责任人设置了人身罚。《若干规定》规定:对擅自中断或阻碍网间通信行为的运营商的主要领导将给予记过处分,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记过或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二)网间互联中的民事责任
互联互通中的民事责任,是指互联双方作为民事主体,在违反了民事义务(主要是合同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是实施违法行为必须引起的法律后果,也是民事法律对违法者的一种制裁。 应该指出:我国《电信条例》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不仅限于行政法律关系,也调整电信服务过程中当事方的民事法律关系。互联互通中的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主要是财产责任。民事法律关系是以财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关系。因此,违反民事义务,侵犯民事权利的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例如,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网间通信质量低于其网络内部同类业务的通信质量,给其他的电信业务经营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予以经济赔偿。受损害的一方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寻求司法救济。
2、违反网间互联一方的当事人不仅侵犯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侵犯了广大电信用户的利益。例如,制造互联互通中“通而不畅”的一方当事人,不仅侵犯了另一电信经营者的权益,主要的是损害了另一电信经营者用户的权益。因此,制造“通而不畅”的当事方不但要向另一受损害的电信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还应向该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承担民事责任。
3、网间互通中的民事责任可以由法律直接规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决定。民事责任有法律直接规定的,也有当事人自行约定的。在双方签订的互联协议中,当事方在明确了互联工程进度时间表、互通的业务、互联技术方案,与互联有关的设备配置、互联费用的分摊、互联后的网络管理以及网间结算等实体和程序性内容之后,必须明确约定违反互联协议的责任方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对于互联协议中的当事方来讲,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互联协议的直接法律后果就是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依合同法规定,互联一方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互联协议所应承担违约责任主要包括:继续履行和赔偿损失。互联协议与一般的民事协议不同,违约一方对互联协议的继续履行是依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不论违约方是否愿意,其继续履行互联协议的义务是强制的。违反互联协议的违约方所承担的违约赔偿责任主要有:
a、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拒绝向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的信息,以及与互联有关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光缆(纤)、带宽、电路等通信设施使用信息的;
b、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对非主导的电信网网间互联、互联传输线路必须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通道、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时,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予配合提供使用,或附加任何不合理条件的;
c、电信业务的经营者无故拖延互联时间的;
d、电信业务的经营者违反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相关网间互联要求规范和技术规定的;
e、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不按互联协议规定的结算周期进行网间结算,无故拖延向对方结算费用的;
f、主导的电信经营者未与对方协商单方面变更互联点的;
g、当网间通信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电信经营者对网间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局数据、软件版本的调整不予配合的;
h、当互联一方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通知对方协助处理通信障碍,对方不予配合的。
按照《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的规定,有以上情形给其他的电信经营者造成直接损失的,应予以经济赔偿。笔者认为,从公平和等价交换原则来看,当互联一方不履行互联协议规定的义务或者履行协议义务不符合约定时,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这个损失应包括协议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在实践中,互联双方在签订互联协议时,都回避对违约责任的约定,这是极不正常的。事实上,违约责任制度是作为保障互联协议全面履行的一种重要措施,在互联协议中应居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互联当事方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③
(三)网间互联中的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依照刑事法律规定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是严格的行为人个人责任,是最严厉的一种法律责任。纵观近几年发生的互联互通中的恶性事件,有些事件已经不是行政法律或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了,例如有些地区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以拦截过网呼叫、擅自封闭局向等手段人为地中断电信网间通信,有些地区的电信经营者竟然用刀或锯,截断对方正在使用中的通信电(光)缆。这些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电信市场秩序,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侵犯了不特定多数人的权利。为了严厉打击人为中断电信网间互联的恶性行为,对于已触犯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必须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以下破坏网间互联互通的情形,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 擅自中断网间互联互通或者接入服务,关闭或限制原已互联互通的网间通信业务的;
2、 擅自对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业务进行限呼、拦截的;
3、 没有严格执行网间安全保障责任制度和通信障碍处理机制,导致网间通信严重障碍,甚至造成重大事故的;
4、 故意或过失破坏或损坏电信线路及其他电信设备防碍电信运营企业依法提供公共电信服务的。
在具体操作时,可依照《刑法》124条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一条第三款的有关规定执行。为此,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对互联互通恶性事件的处理作出司法解释。

关于贯彻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贯彻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药管人[2000]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卫生厅(局)、医药管理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卫生局、医药管理局:
为认真贯彻《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国药管人[2000]156号),加强执业药师注
册管理工作,现将《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一、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数据库及结构
二、执业药师注册证编码规则
三、年度执业药师注册统计报表
四、执业药师注册专用印章式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
二OOO年四月二十九日


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经研究,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注册范围:
1. 凡已获得执业药师资格并在执业范围内工作尚未注册者;
2. 已经注册须重新注册换证。

二、注册条件:
1. 凡已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者,可向执业单位所在地区的执业药师注册机构申请办理注
册。
2. 申请首次注册的执业药师须提交以下材料:(1)《执业药师资格证书》;(2)身份证
明复印件;(3)近期一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5张;(4)县级(含)以上医院出具的本人6个
月内健康体检表;(5)执业单位证明;(6)执业单位合法开业的证明复印件。并填写“执业
药师首次注册申请表”。
3. 重新注册的执业药师须提交以下材料:(1)《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药师注册
证》;(2)执业单位考核材料;(3)《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书》;(4)县级(含)以上医
院出具的本人6个月内健康体检表。并填写“执业药师再次注册申请表”。
4.取得执业药师资格一年后申请注册的,除须提交申请首次注册所需材料外,还应提交
载有本人参加继续教育记录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书》。

三、注册程序: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执业药师注册机构,负责本辖区执业药师
的注册管理工作。
2.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合格者,持《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
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机构办理注册。
3.注册机构收到注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应予以认真审核,审核合格者准予注册,
颁发《执业药师注册证》。
4.办理执业药师注册时,注册机构须在《执业药师资格证书》注册情况栏内加盖注册
专用印章(由各注册机构根据规定的印章式样。制作,见附件四);在《执业药师注册证》
及其副本中须填写执业地区、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单位和有效期限。
5.注册机构须定期公告准予注册、注销注册和变更注册的人员名单,并报国家药品监
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考试管理中心(以下筒称考试管理中心)备案。

四、注册要求: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并设专人负责。在注册登
记过程中按《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认真审核,严格把关。
2.本次注册工作须在2000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在2001年1月31日前将各类注册
表及年度统计报表(见附件三)报送“考试管理中心”。
今后各注册机构须在每年12月31日前将本辖区执业药师年度统计报表报送“考试管理
中心”。
3.各注册机构应按照附件一、附件二的格式要求,建立本辖区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数据
库,并同有关注册材料一并上报。

五、其他:
1.执业药师申请再次注册,应按规定完成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2.尚未组建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暂由省级医药管理局继续负责执业药师注册工作。
3.执业药师注册后,颁发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的《执业药师注册证》及其
副本。副本由执业药师本人保管。
4.执业药师注册工作所用的各种注册表格由“考试管理中心”统一印制。
各地注册机构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注册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执业药师注册工作中出
现的情况或问题,请及时与“考试管理中心”联系。


附件一:
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数据库及结构
一、基本要求:
数据必须全面、准确、真实。
二、格式要求:
数据库:来用DBF数据库文件格式.
库文件名定义:省拼音代码+年度.DBF
三、数据库基本结构:
序号 字段名 类型 长度 字段含义 代 码
l ID C 4 编号 记录号
2 XM C 8 姓名 文字
3 XB C 1 性别 男1 女2
4 MZ C 1 民族 汉1 少2 外籍3
5 SFZH C 18 身份证号 号码
6 ZZMM C 1 政治面貌 党1 团2 民3 群4
7 CJGZSJ D 8 参加工作时间 年 - 月
8 ZC C l 职称 正高1 副高2 中3 初4 员5 无6
9 XL C 1 学历 硕研以上1 大本2 大专3 中专4 高中5 初中6 职高7 其他8
10 BYXX C 20 毕业学校 文字
11 ZY C 1 所学专业 药学1 医学2 化学3 化工4 生物5 工程6 文科7 其他8
12 ZYDQ C 6 执业地区 省份
13 ZYLB C 1 执业类别 药学1 中药学2
14 ZYFW C 1 执业范围 生产1 经营2 使用3
15 ZYDW C 30 执业单位 文字
16 DWDZ C 30 单位地址 文字
17 DWYB C 6 邮政编码 号码
18 DWDH C 14 单位电话 号码
19 ZZDH C 10 住宅电话 号码
20 XGW C 10 现工作岗位 文字
21 KSNF C 4 考试或认定年份 年份
22 ZGZSH C 8 资格证书号码 编号
23 ZCZSH C 12 注册证书号码 省份+ 类别+ 范围+ 年度+ 地市代码+ 大流水编号
24 SCZC D 8 首次注册时间 年 - 月 - 日
25 ZCJL M 10 注册记录 文字记录
26 BGJL M 10 变更记录 文字记录
27 ZXSJ D 8 注销注册时间 年 - 月 - 日
28 JXJY M 10 继续教育记录 文字记录

附件二:
执业药师注册证编码规则

一、注册证书编码规则
注册证书编号采用12位码,编码格式极其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省 执 执 注 地 大
级 业 业 册 市 流
代 类 范 年 代 水
码 别 围 度 码 号

注:省级代码:为我国行政区代码,数字是11-65。
执业类别:药学为l,中药学为2。
执业范围:生产单位为1,经营单位为2,使用单位为3。
注册年度:为注册年度后两位数字。
地市代码:为各地(市)代码。
大流水号:为各地(市)自然流水号码。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代码:
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标准。GB/T2260-1999

省、市 拼音代码 数字代码 省、市 拼音代码 数字代码
北京市 BJ 11 湖北省 HB 42
天津市 TJ 12 湖南省 HN 43
河北省 HE 13 广东省 GD 44
山西省 SX 14 广西自治区 GX 45
内蒙古自治区 NM 15 海南省 HI 46
辽宁省 LN 21 重庆省 CQ 50
吉林省 JL 22 四川省 SC 51
黑龙江省 HL 23 贵州省 GZ 52
上海市 SH 31 云南省 YN 53
江苏省 JS 32 西藏自治区 XZ 54
浙江省 ZJ 33 陕西省 SN 61
安徽省 AH 34 甘肃省 GS 62
福建省 FJ 35 青海省 QH 63
江西省 JX 36 宁夏自治区 NX 64
山东省 SD 37 新疆自治区 XJ 65
河南省 HA 41      

附件三:
——————————————年度执业药师注册统计报表

填报单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盖章)

项 目 总人数 执业类别 执业范围
药学 中药学 生产 经营 使用
一.上年度末注册人数
二.本年度注册人数
其中:首次注册人数
再次注册人数
注销注册人数
三.本行政区取得资格人数
其中:考试合格人数
认定人数













填报人: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附件四:

执业药师注册专用章式样


XXX省
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
注册专用章


34×48mm (注:图章为椭园)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



(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


为了加强我省海岸带管理工作,现将《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暂行规定》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我省海岸带面积有三万五千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适中,资源十分丰富,在我省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沿海人民开发利用海岸带,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统一开发利用的部署和规定,出现了部门分割、多头领导、无
章可循、管理混乱的状况,造成了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和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因此,认真贯彻执行《暂行规定》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海岸带管理机构没有正式建立以前,暂由省科委海涂办公室负责全省海岸带管理工作。沿海市、县海岸带的管理工作,由当地政府指定相应的机构负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海岸带管理,合理地开发利用我省海岸带资源,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海岸带资源,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外,均属国家所有,严禁非法侵占。
第三条 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相结合;在维护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鼓励正当合理的开发利用,禁止并制裁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滥用和破坏。
第四条 海岸带资源由国家统一规划管理。
国家鼓励全民、集体单位或个人投资开发,也可吸收外资开发经营。
开发者须以合同形式承包经营,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可长至五十年。国家依法保护开发者的承包经营权,个人承包的,承包经营所得收益允许继承;继承人具备继续承包经营的条件并要求继续承包的,应予允许,但必须按照承包合同订明的条件和办法办理。
国家因特殊需要,可依法终止合同,收回承包经营权,但应补偿开发者因此而蒙受的实际经济损失。
第五条 凡在我省海岸带范围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科研、军事训练及其他活动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对违反本规定的任何行为,公民均有揭发检举的权利。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六条 省及沿海市、县海岸带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海管部门)的任务是:
一、监督海岸带管理暂行规定的贯彻执行;
二、组织对海岸带资源的综合调查;制定海岸带综合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审查协调各部门的规划;
三、筹集、管理、使用海岸带基金;
四、搜集、传递、交流海岸带自然变化、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各种经济、科技信息;
五、监督检查各项开发活动,协调地区间、部门间的关系;根据开发者的功过决定奖惩。
第七条 省海管部门设置仲裁委员会,负责仲裁海岸带范围内边界和资源纠纷。
仲裁规则由省海管部门制定。
海岸带范围内有关合同纠纷的仲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之规定。

第三章 规划和管理
第八条 省及沿海市、县海管部门经过调查研究,按照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制定本级规划。
第九条 规划由各级海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经同级人民政府审议,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核准,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
第十条 海岸带开发项目的审批程序:
一、在不违反规划的原则下,开发者提出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申请理由,环境影响及承担的经济责任等。
二、一般项目,由开发者的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同级海管部门审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上一级海管部门备案;重大项目,经省海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一般项目与重大项目,由各该项目所在地的海管部门认定。两个以上同具认定权的海管部门对项目认定不一致时,
由它们的共同上一级海管部门认定。省海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对项目作最终认定。
三、审查批准的项目,由同级海管部门发给开发许可证,严禁无证开发。
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开发项目,开发者不按合同进行开发,海管部门有权吊销其开发许可证。
第十二条 经批准的开发项目,国家因特殊需要,依法终止合同,收回承包经营权的,须由省海管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章 资 源 开 发
第一节 土 地 资 源
第十三条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实行综合经营,重视保护地力,禁止破坏性开发。
第十四条 滩涂和堤内荒地,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公开招标,开发利用。
同等条件,海岸带范围内或附近单位和个人可优先开发。
第十五条 岸外沙洲,由省和有关市、县协商划界,明确管理权限,制定开发规划。
第十六条 开发者承包的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项目批准后三年内不开发利用,或承包后不按合同规定的期限进行开发,按本规定第十一条之规定,吊销其开发许可证。

按前款规定处理的土地资源,本地无力开发,由省海管部门公开招标开发,也可以从沿海地区以外调度劳动力或移民定居开发,当地政府应予以支持并提供方便。
第二节 水 资 源
第十七条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妥善安排生活、生产、冲淤保港和交通运输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制度。
第十八条 水源如无保证,不得兴建高水耗企业。
第十九条 严禁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不符合技术规程不得打井,开采地下水应经上一级海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 海水养殖,盐业及纳潮冲淤引进的海水,必须统筹安排,严加管理,防止污染农田。
第二十一条 各项建设,不得影响排洪蓄淡,不得破坏水源、影响水质。已经对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应限期治理。
第三节 水 产 资 源
第二十二条 海岸带水产资源,必须在保护和增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
第二十三条 开发者承包经营的滩涂、增养殖水域和管护养区的界限,由同级海管部门会同水产部门确定。
第二十四条 加强渔政管理,保护产卵场和幼鱼、苗种基地。
严禁滥捕天然水产苗种;严禁在禁捕期和禁渔区捕捞作业;严禁使用违法渔具和作业方法;严禁违反捕捞规格规定;严禁无证采捕。
第二十五条 沿海各项建设,应重视保护水产资源。严重影响水产资源的不得围垦。
新建拦河闸坝,应建过鱼设施,并指定专人管理,适时采取开闸过鱼等措施,以减少对水产资源的不利影响。原有闸坝可以修建过鱼设施的,适用上述规定;无法修建的,也应采取其它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 凡因工程设施不当给水产资源造成严重损失的,应采取补救措施并予以赔偿。
第四节 林 业 资 源
第二十七条 沿海市、县应根据全面规划、因害设防、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绿化规划,在海堤、河渠、道路两侧,农田、水域、村庄和厂矿企业的周围及荒地,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和种草。海岸带陆上部分林木覆盖率应达到百分之十五以上。
第二十八条 除海堤防护林由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外,其他宜林地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实行“谁造林、谁管理、谁受益”的经济承包责任制。
第二十九条 各有林单位应建立管护组,订立护林公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林木。
第三十条 海岸带林木采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规定执行。
第五节 其他动植物资源
第三十一条 国家保护海岸带野生动植物。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切实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第三十二条 海堤植被,严禁破坏。
第三十三条 野生植物,应在有利于资源繁衍的情况下合理利用,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
第三十四条 不适于发展水产养殖的滩涂,应发展芦苇生产或引种大米草等。
第六节 盐业、矿产资源
第三十五条 盐场堤外滩涂,凡适宜于产盐的,应优先发展盐业生产,在盐场堤外围垦,不得影响盐业生产。
不适宜盐业生产的岸段已建立的盐场,应逐步转产。
第三十六条 海岸带的岩石、沙砾和贝壳砂必须严加保护。因军事、港口、交通等工程建设需要必需开采时,应经该工程主管部门之同级海管部门批准。未经批准开采的限期停止。
侵蚀性岸段严禁开采。
第三十七条 海岸带范围内开发天然气、石油或其他矿产资源,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大意义的,应提供适当区段。
开采部门给其它部门造成经济损失的,应予赔偿。
石油开采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采油对海域的污染和对水产的不利影响。
在海岸带范围以外开采和储运油气,对海岸带范围内水质、水产有影响的,视为在海岸带范围内开采和储运,准用本条第二款、第三款之规定。
第七节 河 口 地 段
第三十八条 河口地段系指河流入海口附近一定范围内的水域、沿岸陆地和过滩,具体范围由当地市、县海管部门划定。
国家鼓励综合开发河口地段。
第三十九条 为发挥河口地段的综合效益,保证排洪排涝出路、航道畅通和海堤、港堤的安全,海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考察、观测和必要的综合治理。
在通航河口地段兴建永久性拦河闸坝时,建闸部门应同时修建过船、过鱼建筑物。
第八节 港 口 航 道
第四十条 凡适合建港的岸段,应优先保证港口建设。
第四十一条 为保证港区、航道畅通,港口航道管理部门应对港口航道进行疏浚、整治;及时拆除港区和水域有碍航行、排洪、冲淤的障碍物,设置必要的助航标志。
第九节 旅 游 资 源
第四十二条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风景区疗养地、海滨沙滩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设置破坏、污染旅游资源或其他有碍旅游的工程设施。

在开放城市周围,应开辟旅游区,建立旅游基地。

第五章 海 岸 工 程
第一节 海 堤
第四十三条 修建海堤,必须严格按照水利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规格,由开发部门组织施工,竣工后会同水利部门组织验收,移交海堤管理部门统一管理,隶属其它部门、单位的海堤,亦应在水利部门统一规划下进行管理。
第四十四条 海堤河开挖应与海堤的修建同时进行,其河身应走向平直,底平坡顺,无坝无阻,以保证发挥运输、水利、水产的综合效益。
第四十五条 海堤迎海坡脚外一百至二百米和背海坡脚至整个海堤河及涵洞的范围内,严禁一切危害海堤、闸坝安全的活动。
前款规定范围以内的水产、林木、柴草等,由海堤管理单位组织经营。
第二节 围 垦
第四十六条 围垦必须在周密调查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集约经营,综合开发。
第四十七条 围垦工程,包括海堤、水利、交通、水产养殖设施、改土及必要的生活设施等工程。
第四十八条 以种植业为主要目的的围垦,起围高程应在平均高潮位以上,且淡水资源有可靠保证。特殊岸段需改变起围高程,应经省海管部门批准。
第三节 涵 闸
第四十九条 涵闸系指海岸带内的挡潮闸、纳潮闸、引水闸、排水闸、节制闸、船闸、通航道、涵闸、鱼道以及与腹地配套的有关水利设施。
第五十条 涵闸除垦区的小型工程由垦区自行管理外,均按交通、水利、水产部门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
第五十一条 涵闸的兴建和废弃,由主管部门报同级海管部门批准。
第四节 侵蚀岸段防护工程
第五十二条 侵蚀岸段的防护,由水利部门统一规划,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第五十三条 吕泗地区、小丁港地区、废黄河口南北和■港附近等重点侵蚀和不稳定岸段,应由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制定治理规划,分期实施。
第五节 其 它 工 程
第五十四条 其它工程系指上述工程以外的码头、工厂、电站、军事设施以及科研、测绘、交通设施、各种标志等工程。
第五十五条 军事设施的兴建和管理,按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规定执行。其它工程的兴建,应按照规划进行。
第五十六条 因兴建工程给其它部门或人民群众造成损失的,建设单位应予经济赔偿。
经过批准的各种工程均予保护。

第六章 环 境 保 护
第五十七条 海岸带范围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规章,承担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义务。
第五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捕猎鸟兽、采捕鸟卵、雏鸟;
二、捕捞水产;
三、破坏天然植被;
四、危害保护对象的其它活动。
第五十九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保护对象进行观测记录,掌握资源的消长变化,积累科学资料,并负责对濒危珍禽的驯养、繁育和招引。
第六十条 自然保护区以及周围地区,不得兴建影响环境质量的项目和设施。
前款所称周围地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海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确定。
第六十一条 在海岸带范围内兴建工程应有防污染措施,已建工程的污染源应限期治理,因污染造成损失的,污染单位应负责赔偿。
第六十二条 从外地引进海岸带的动植物须经检疫,防止疫病、虫害传入。

第七章 奖励与惩罚
第六十三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者,视其贡献大小,由海管部门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一、保护海岸带资源和环境有功者;
二、对建立、保护自然保护区有特殊贡献者;
三、对海岸带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者;
四、对重大工程选址贡献卓著者;
五、模范遵守本规定和有关法规,并与违法犯罪现象英勇斗争者;
六、其他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成绩卓著者;
第六十四条 具有下列行为之一尚未触犯刑法的应追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
一、破坏海岸带资源或各项设施的;
二、阻碍管理人员执行任务的;
三、盗窃、诈骗、抢夺海岸带盐、水产品、林木等资源的;
四、违反水产资源、狩猎、森林等法规,造成资源损失的;
五、违反本规定有关审批程序,不作综合论证,盲目决定重大项目,给海岸带资源或国家资金造成损失的。
第六十五条 对有前条所列行为之一者,应给予罚款、定期停产、勒令关闭及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的其他处罚。
前款处罚,由海岸带管理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后责成有关主管部门执行。
罚款和因停产、关闭所受损失,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给国家或消费者。
第六十六条 对有第六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者除给予处罚和追缴非法所得外,根据保护资源的需要,由各级海管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责令采取治理措施,恢复原状或承担治理费用。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及其直接负责人的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本规定适用范围,向海一般至十五米等深线(辐射状沙洲区从最外一条沙脊起算,沿海岛屿如车牛山、达山、平山等,可增至25米),向陆从海岸线量起一般至十公里,在滨海大中城市市区,一般不超过一公里。具体管辖范围,由省海管部
门组织沿海市、县根据管理需要划定,按省、市、县的顺序,分别绘制二十五万分之一、五万分之一和一万分之一的地图,存档备查。
二、海岸线,是海水面与陆地接触的分界线,亦即多年平均大潮高潮位线。本省通常以盐蒿滩上界、自然堤或最外一道人工海堤为标志。
三、滩涂,是海岸带的一部分,亦即位于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潮间地带。
四、资源,是指海岸带范围内的滩涂、荒地、草地、水体、山岭、矿、砂砾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名胜古迹、风景旅游疗养地及海岸工程建设、军事设施等社会资源。
第六十九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省海管部门。
第七十条 沿海市、县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可以制定本规定的实施细则。
第七十一条 本规定之规定与国家有关法规相抵触时,按国家的有关法规执行。
第七十二条 本规定自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1985年10月18日